“胜里金花”巧迎年
史料记载,剪纸技艺早于纸的发明。在现代纸张没出现的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先民便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树叶上剪刻纹样。虽不是由纸先折后剪而成,但技艺手法跟剪纸如同一辙。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剪纸可追溯到西周,《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讲的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叔虞到唐为侯的事。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和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中惊现的“皮革镂花”与“银箔镂空刻花”,均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出土的两张“团花剪纸”,采用的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而此发现正好印证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的记载。
唐代剪纸呈现飞速发展态势,诗圣杜甫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他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中吟唱的“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生犀不敢烧,燃之有异香,沾衣袋,人能与鬼通”,就是对剪纸艺术之安神、怡情效果的点赞。另外,杜甫的《人日两篇》中则有“胜里金花巧耐寒”之句。“胜里金花”就是一门剪纸艺术,唐代流行“镂金作胜”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为“人胜”。李商隐“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的诗句,便道出了“镂金作胜”的由来。
宋代人过年便流行剪纸、贴窗花。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楣。”其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造纸技术突飞猛进和纸品名目的日益增多,宋代民间剪纸艺术的普及也迎来黄金期。南宋文学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京城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衣袖中可剪出花朵,即便在今天恐怕也是罕见和奇迹。到了南宋,剪纸人才辈出,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除开发出作为礼品的“礼花”和过年贴于门头之“福”、贴于窗户的“窗花”、安于灯盏上“装饰”之外,人们还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器变得更加精美。明、清时,民间剪纸的手工艺术走向了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由此可见,剪纸艺术,自古以来就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剪、贴窗花,不仅可以抒情、娱乐和传承历史文化,而且还能起到教化、表意、交往等作用。(据《西安晚报》)
- 相关文章推荐:
- 山东潍坊:春节装饰品热销
- 记忆中的年味 小小窗花剪出浓浓年味儿